12月18日晚七点,主题为“关爱生命,从尊重学生开始”的研究生学术科技节第二期学术沙龙在院学术报告厅如期进行。我院2012、2013级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沙龙。金沙总站唯一院长靖国平,副院长赵厚勰、邓晓红以及明庆华、张智敏、叶显发、黄平、徐静等八位老师应邀来到会场听取了学生的发言并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这次活动由教育学原理专业研究生筹备策划,并进行了主题发言。2012级黄梦颖、谷木荣、徐丽红及2013级孙雪城等四位同学分别以“生命教育视域下的教师素养”、“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生命可以承受之‘轻’”和“由死向生——论不可或缺的学校死亡教育”四个不同视角出发,与大家分享了各自的观点。他们先从现实案例着手,进行核心概念的界定,进而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进行了深入解读,带给现场师生颇多感触。尤其是12教原徐丽红同学提出的死亡教育,为大家打开了生命教育的另一扇窗。她从日本和台湾的死亡教育开始,过渡到中国传统文化谈死色变,认为避而不谈是应对死亡恐惧的最好心理防御。殊不知,这种恐惧改变不了每个人终会走向死亡的必然。死亡教育通过让学生了解“死”来体味生命的脆弱和可贵,知道怎么珍爱生命更好的“生”。
之后的自由发言环节,现场学生针对主题发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王晓莉、张清等同学就生命教育是否真正存在危机的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石畅同学则希望四位主讲人就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给出一些解答。针对石畅及现场同学的疑问,心理学专业的邓晓红教授为我们进行了专业视角的剖析,邓晓红教授认为心理教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密不可分,心理学更强调个人态度、个人认知决定个人情绪,往往通过角色扮演(心理剧)来进行心理干预。邓晓红教授的讲解为我们认识生命教育和心理教康教育的区别与联系提供更加清晰的思路,也开拓了心理学知识的视野。
随后,老师们针对主题发言和学生讨论进行了点评。靖国平院长认为出现部分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是因为缺乏对生命意义的深入理解,因此要让学生明了生命存在的责任,同时提出生命是一个创生过程。赵厚勰副院长则从教育史的角度做了有关师生关系的补充;明庆华教授戏说她是“信教”的人,相信教师可以改变学生,教育可以改变学生;卢世林老师也从古今对照的角度指出生命教育的缺失是社会进化所致;张智敏教授则从经济学角度归因,提出社会、家庭、个人对生命都有责任,不能将这些个别案例扩大化。最后徐静老师对两次学术沙龙活动进行了总结,并表达了对众位老师百忙之中参加学术沙龙的感谢!
此次沙龙是金沙总站唯一研究生会筹划的学术科技节系列活动之二,下学期计划再举办两次。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思考的机会,通过这种互动交流,不仅能充分展现研究生的风采,帮助大家从更专业的视角分析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也为师生、生生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促进了大家学习、思考的兴趣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