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晚7点,金沙总站唯一2013至2014年度第四次学术沙龙活动,在院学术报告厅成功举行。本次学术沙龙由学院研究生会主办,我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承办,主要围绕“从‘伤’不起到‘hold’得住—论挫折商的重要性与培养”这一话题展开。我院2012、2013级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学术沙龙,金沙总站唯一副院长赵厚勰、邓晓红以及张智敏、徐碧波、徐静等五位老师应邀到会场听取了学生的发言并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我院2012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范丹、2013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顾亚霜、2013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赵婷婷三位同学分别以“挫折商的‘前世今生’—AQ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心理弹性视野下的挫折商”和“浅论我国关于挫折教育的研究—基于对我国近三年相关文献的整理”为题作了发言。两位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的同学分别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角度,分析了挫折商研究的历史。2013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赵婷婷同学则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关于挫折教育研究的现状,并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感悟及研究成果。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主题发言,为本次学术沙龙的热烈讨论和思想碰撞做了铺垫。
发言结束后,我院师生针对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将学术沙龙推向了高潮。徐碧波老师率先发言指出,“挫折商”是个新词,在我国的素质教育进程中可涵盖多数问题,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将其细分出来。徐老师还认为无论我们分出何种“商”,都需要我们自己去体验生活,现在所说的这些有组织、有规则的教育不一定能将挫折教育教好。张智敏老师对这次沙龙予以高度评价。她认为,“商”是一个系数,暂时还没有固定模型进行测量,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讨论,作为本次沙龙的亮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生对话,为我们研究“挫折商”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张老师对挫折教育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挫折教育应由专业人士来做,一方面我们应规避挫折,引导学生在挫折中进行正确归因,树立良好认知,另一方面,我们不能预设痛苦,因为我们的真正财富并非痛苦本身,而是从中得到的感悟。邓晓红老师则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心理学内部概念的交错复杂,她认为相关概念的交叉重合、相关理论的繁多重复,使“挫折商“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学术分歧,因此我们应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期间,同学们也纷纷加入讨论交流的行列。魏红珍同学认为挫折教育要重视适当引导,在引导学生回避挫折的同时,更要把握合理的尺度。卢钰同学则认为,在帮助学生回避挫折时,我们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归因能力,不能将问题全部归于内因,通过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归因,使之正确地应对挫折。顾亚霜同学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她认为,我们在开展挫折教育时,不应该刻意回避挫折,也不应该人为地预设困难,我们应顺其自然,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讨论结束前,赵厚勰老师针对本次活动的相关细节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同时还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这是我院有史以来首次由心理学承办的学术沙龙,是我院学术交流与研究活动的新进展,为我院师生实现跨学科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极大地开阔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
